扫一扫,微信直接登录

视频时代-人人都可以是创作者

快捷导航
首页 教育启蒙 观点/综述 这部PPT一样的电影凭什么被卢浮宫典藏
作品简介

发表于 2018-12-13 16:50:51


       提到蔡明亮,网络上对他的评论非常两极,固定机位、长镜头、缓慢的节奏,有些看不懂蔡氏电影的网友,戏谑地称其作品为「PPT电影」。但其实,从1994年开始,蔡明亮就频繁在世界最顶尖的3A影展(戛纳、柏林、威尼斯)受到肯定。

       蔡明亮是「作者导演」,每部电影都要附上亲笔签名,如同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上刻下独一无二的符号。属于蔡氏电影特色的,还有每部片都会出现的男主角李康生——「如果没有小康,那就不是我的电影了」,蔡明亮笑着说。

「如何观看蔡明亮的电影?」

       在动作时间=真实时间的文本中,观看升级成为了「凝视」,蔡明亮花了20多年在做同一件事情,通过自己的电影,教观众如何面对电影。生活里,人们看天上的月亮、地上的花朵,只是因为它们「好看」,并不是为了从中得到什么知识、启示。蔡明亮表示,艺术创作就像月亮、花朵一样,它就是长在哪里,人们看后会有「感觉」,会有自己的理解,但「看」这个行为本身,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蔡明亮尝试把对「观看」和「凝视」的思考,引入自己的作品中。

「如何解读蔡明亮的电影?」

       了解当代艺术、电影哲学脉络的评论人,会从时间、空间、身体等理论角度切入探索;文化研究和精神分析的学者,也曾围绕人的疏离、性别流动、传统崩溃、城市景观等关键词展开探索。或许,就如罗兰·巴特所言,文本是多意的,观众可以自由解读,至于这种解读是否为作者原本所设想的,在后现代主义时代,这点其实没那么重要。

       研究蔡明亮电影的学者孙松荣指出,目前对于蔡导作品的解读,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在现代主义、结构主义脉络下,以极其严肃的作者论、艺术性、高雅文化的角度切入;另一种则是娱乐型的评论取向,以戏谑、反讽等大众文化的视角,谈论电影中那些细小的元素——比如蔡导多部片中都出现过的,或红或绿的「大同电锅」。电锅是一个符号,代表着陈旧过时、媚俗装饰,与家庭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同时,「大同电锅」在TW语言文化中有着特别的意涵,象征着亲情、故乡,在这个隐含意的层面上,电锅成了凝聚时间光晕、与人类情感交相辉映的美学物件。

         在美术馆看电影         


构思《郊游》的时候,蔡明亮就决定,这部电影要进美术馆放映。

       蔡明亮觉得,电影的观看行为有一种「仪式性」,在美术馆放映电影,观众会带着看「展览」的心情前来。四年前,蔡导在TW北师美术馆办了个展,「来美术馆郊游」;两年前,蔡导的第二场个展「无无眠」,邀请观众带着睡袋,到北师美术馆过夜。昏暗的空间里光影摇曳,映后蔡明亮娓娓道来的絮语丶轻柔的歌声,观众们就这样聚在一起,共度时间,身体丶影像丶美术馆场域之间,产生了奇妙的对话。

       如果从电影与当代艺术的脉络来看,蔡明亮的创作呈现出两种结构图谱:

(1)蔡明亮把电影带入了美术馆,让观众们进美术馆看电影。

(2)除了放映电影,蔡明亮还在美术馆中摆放了各类物件(床、枕头、枯枝等),以及自己的亲笔画作,企图强调观影者与电影各元素之间的互动。

学者孙松荣总结说,蔡明亮企图用「后媒介」(post-medium)的形态来回应「后电影」(post-cinema)状况。

       在一些当代电影评论家看来,影音作品想要「美术馆化」,成为「电影艺术」和「记忆的博物馆」,有两种可能的途径,一是「蒙太奇-博物馆」(museum-montage),用「论文电影」(essay film)来显现和庇护艺术与记忆,类似戈达尔(Godard)的新作《影像之书》(Le livre d'image, 2018)和《电影史》(Histoire du cinéma)。《电影史》系列是戈达尔在1989~1999近十年间,探索与思辨电影史,用与电影(film)辩证对峙的「录像」(video)剪接各种影音档案,成千上万的片段构成了八部半小时的电影论文。另一种途径是,「博物馆-电影」(film-museum)类似蔡明亮应卢浮宫邀请,在美术馆内拍摄的《脸》(Visage, 2009)。

       在卢浮宫拍电影         


       法国卢浮宫(Musée du Louvre),在2005年第一次提出要典藏电影,发起了「卢浮宫献给导演」(Le Louvre S’offre aux cinOastes)计划,从200多位导演里面,最终选定了蔡明亮。由美术馆提供资金和场地,邀请蔡明亮到卢浮宫拍电影。为了完成这部《脸》(Visage, 2009),蔡明亮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每隔半个月或一个月,就前往法国做功课。卢浮宫典藏有7500幅画作,反复地观看和思考,蔡明亮觉得,馆内的画,折射出了反叛的精神意识。一个新的艺术技法或形式出现,过了一段时间,慢慢变得僵化,然后是就会出现反抗的浪潮,一波接一波,从神权、皇权发展到「天赋人权」。

21世纪以来,从Film(底片)到Digital(数字),电影的非物质性和机械复制性,一直受到传统艺术的否定,也面临着来自录像艺术(Video Art / Moving Image)扩展论的挑战。纵观电影史,从早期的前卫主义到法国新浪潮丶亚洲各国的新电影运动,一些学者指出,这几波现代性的发展,确立了「电影作为艺术」丶「艺术作为电影」的命题。蔡明亮的创作,受到了法国新浪潮的影响,沿袭着「台湾新电影」的脉络,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开拓出了一种新型的写实主义创作视野和形态。

蔡明亮在各种访谈中频繁提到,他对当代电影的产制和观影环境十分愤怒丶忧心,电影和戏院都越来越商业化丶越来越趋同。所以,在自己的作品中,蔡明亮尝试着用各种方式,让电影起死回生,重建影像的乌托邦。

纵观蔡明亮的作品,学者孙松荣指出:

       一方面,蔡明亮在作品中突显出将叙事结构悬置的感性影像,尤其是在《不散》里对胡金铨的《龙门客栈》开展结合超级缓慢与快速的影像装置化操作;

       另一方面,则通过当代艺术化的路径,介入历史场域或展览现场,如《泡入影像房:蔡明亮房》丶《睡入影像房:时间》,为以后电影或后媒介格局来开展电影复合装置艺术的实践。

按照上述的脉络来看蔡明亮的《脸》(Visage, 2009),这部「影像装置」是双面的,一边回溯到台北,一边指向巴黎。台北,是男主角小康的家,濒死的母亲,混杂着尘埃与喧嚣的都市。巴黎,夜以继日地拍片,一个虚假的花园,特吕弗的墓地,《莎乐美》里面约翰的死亡场所。两座城市,都散发着疏离的气息——这是后现代系谱中的城市特征,人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变得异化了,无所适从,压抑不语。

       在《脸》这部电影中,凸显了电影与美术馆丶西方艺术和华语电影丶大众电影和艺术电影等议题。圣经《莎乐美》的故事丶西方现代电影语法丶蔡明亮的电影技法和思维丶角色的身体和造型丶多国语言,各种元素的并置丶挪用与转化,共同建构出了有关电影与记忆丶展示丶典藏之间的跨领域的对话探讨。

         在皱褶间品电影         


       蔡明亮新作《你的脸》,2018年8月30日在威尼斯电影节全球首映,然后又去了纽约影展和釜山影展,11月22日在台北首映。蔡明亮打趣地说:「大家要看丶要闭眼丶要离开,我觉得都没关系,那是观众的权利。但是,我们很少有机会认真拍摄一张脸。」

       在西门町中山堂的二楼,蔡明亮把镜头对准了13个人,8位男性丶5位女性,用精细的打光勾勒出一张又一张脸庞,仿若伦勃朗的人像油画。除了李康生,《你的脸》片中的长者,都是蔡明亮从街头找来的素人,因为导演觉得他们「很好看」,这些布满皱褶的面孔,刻印着岁月的痕迹。蔡明亮要求他们面对摄影机坐下,拍摄25分钟访谈,25分钟什么也不做(导演不给任何指令)。在那静坐的25分钟里面,有些人局促地看着导演,有些人打瞌睡了,有些人吹着口琴……

       法国电影理论家梅兹(Metz)曾提到,观看电影的行为与电影的制作放映,是两个不同的时间活动,「观看电影始终处于现在式,而影片本身始终处于过去时态」(Essais sur la signification au cinéma II, 1972, p.73)。坐在戏院里面的观众,用78分钟的时间,凝视着一幅又一幅的大特写,银幕上的人物,或说或唱,或哭或笑,有的在倾述自己的生平经历,有的在闭目打鼾。

       蔡明亮强调,《你的脸》不是一部纪录片。电影的力量来自于「影像」本身,而不是大众一直在追求的「故事」,电影不能沦为讲故事的「工具」。蔡导觉得,《你的脸》的元素是「脸」,就像《行者》的元素是「走路」,一颗镜头也可以成为一部电影,而他致力于经营一个镜头,多过经营一个故事。

       德勒兹(Deleuze)在《Le Pli-Leibniz et le baroque》(1988) 一书中提到了「皱褶」(又译「褶子」),认为皱褶是一种时间物质(maitière-temps),「皱褶生产皱褶,直到无穷」。电影学者刘永晧曾用这个概念分析王家卫的《花样年华》,指出片中的楼梯是「对倒结构里的皱褶」。王家卫把楼梯丶走廊丶运动丶不同的电影技法,藉由「错误剪接」结合在一起,形塑他特有的「电影皱褶」。楼梯在上与下丶前进与后退间不断地自身辩证着。楼梯是皱褶的具体形象,是一个理想的、异质化的空间,同时也是「时间的另一面」。

     「皱褶」在《你的脸》中更为显见,随着人物的面部活动,同一条皱褶或上或下,有时舒展丶有时加重,似乎正呼应了德勒兹的论述,「皱褶是合一,但又有两层对峙」。皱褶是空间性的,其中也蕴藏着时间。德勒兹觉得,皱褶与皱褶之间可以「自我包含」丶「相互包含」丶「单侧而位於极限」地包含。脸似乎不是原本就折叠的,而是时间让脸上的皱褶加深丶产生更多的皱褶。

       在人物身体与电影语言的双重运动中,《你的脸》展现了「不动」与「动」的辩证思考。即使人物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但随着呼吸起伏,皱褶在运动,时间是在流动。在这个复杂的运动中,存在着一个内部的统一,藉由电影语言,探讨运动丶空间与时间的深层的哲思。脸部的皱褶,展示出了一种辩证的形而上,一种拓扑的流动——空间来自于时间,时间加剧了空间。

德勒兹在《影像-时间》(L’image-temps Cinéma, 1895, p.179)写道:

       「一个纯粹的符号不能遵循传统符号学的研究,因为这里并没有作为影像『提供』(donnée)的叙事,也没有描述。」

       《你的脸》中「脸」这个符号,「脸」所代表的「皱褶」时空,或许就如同德勒兹所说的,

       「这种多样的符号不能借用『能指的变形替身』和隐藏在普通影像中的某个『语言机能结构的状态』来解释」。

       《你的脸》第一版剪接,超过了210分钟,蔡明亮很兴奋,觉得这绝对是「美术馆」概念的电影。导演拍了三个多小时的影片出来,观众可以自由选择看或不看丶要看多久,这是蔡明亮长期试图与观众建立的关系。然而,再三取舍之后,蔡明亮决定拿掉一些太过情绪性的镜头,拿掉一些他觉得需要拿掉的镜头,变成了如今78分钟的版本。

发表评论
  • 顺带评个分
提交
客服热线
400-1234-888 周一至周日:09:00 - 21:00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科技路88号现代城5号楼

视频制作工场是一个融视频、音频、图片、特效、设计、PPT、软件、教程的视听素材资源交流中心,专注影像、广告等领域的素材整合,坚持为用户提供优质低价的素材资源分享平台。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50 Comsenz Inc.

QQ|手机版|小黑屋|工信部网站(闽ICP备18006433号-3)

GMT+8, 2024-4-20 00:50 , Processed in 0.054360 second(s), 32 queries .

返回顶部